我对长安的一点小失望和小确幸
自媒体的好处之一是,在言及某个品牌时,不用避讳私人好恶,比如我对长安的偏爱。在重庆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与长安的交集太多,很为长安今天的成就欣喜,但看到CS95时,有点小失望。
造型设计,是长安最开始进行自主研发的领域。如果没记错,意大利造型中心是长安最早设立的自有海外研发机构。长安第一次自主研发尝试的车型——CM8(微面)自主程度最高的就是造型设计。该车由于巨大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以及市场适应性不足(装载能力差),造型的争议也较大,销量比较惨淡。不过,因为这台车的自主研发尝试,长安成为中国第一个知道汽车正向研发大概是怎么回事的车企。同时,通过CM8的研发,也让长安明白了自身,乃至中国汽车产业与国际主流水平的巨大差距。
长安第一台比较成功的自主研发车型应该是奔奔。奔奔的成功有两个方面,一是延续至今的产品家族,二是销量一直处于细分市场前茅。当然,奔奔的研发中自主成份最大的还是车身的造型设计。同时代的长安汽车产品还有志翔,以及一款给江铃陆风的产品。陆风的产品情况没印象了。志翔上市后暴露的各种问题,充分说明;是时,正向研发非中国汽车人能为之,逆向开发是当时中国汽车有效且唯一的路径。
大概在2009年的时候,长安推出了悦翔。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发动机、底盘来说,悦翔是一款比较成功的逆向研发产品。悦翔从此成为长安又一个延续至今的产品家族。让长安崛起的是逸动系列。长安逸动上市的201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持续下滑,中国品牌轿车市占率更惨淡,QQ、悦翔等低端产品还是中国品牌的销售主力车型,但中国品牌仍然对轿车市场有信心,还没有一窝蜂的偏向SUV。逸动尤其是逸动两厢车上市,在当年很具有轰动效应:中国品牌也能设计出如此漂亮的主流车型!逸动两厢甚至被誉为“最美中国车”。时至今日,逸动的造型设计依然不过时,而逸动也成为长安家族化造型的首创车型。逸动凭借出色的造型设计、机械性能、做工品质,正式宣告长安汽车2.0时代的开启。逸动上市当年,实现4万多台的销量,跻身中国品牌A级轿车销量前茅。与逸动同年的车型还有CS35。CS35上市,并取得出众的销量成绩,成为众多中国品牌的小型SUV首选对标车型。长安凭借逸动和CS35,正式跻身中国品牌一线。
一年后,长安CS75上市。CS75在产品设计上具有极高的原创度,上市后赶上中国品牌紧凑型SUV市场开始爆发的好时机。长安对CS75的销量预估出现巨大的失误,产能严重不足,导致CS75上市后,出现中国品牌少见的大幅加价提车的局面。若非如此,如果一开始就产能充足,快速上量,可能CS75现在的销量和哈弗H6的差距不会这样大。在逸动、CS35、CS75三驾马车的推动下,长安一跃成为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第一家中国品牌乘用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
现在,长安可以说是轿车、SUV、MPV三个乘用车大类市场发展最平衡的中国品牌。今年是长安的产品小年,由于逸动急需换代,CS35和CS75均处于市场成熟期,加之竞争车型近两年猛增,三款产品的销量只能说差强人意。在企业层面,吉利崛起势头迅猛,奇瑞在SUV和轿车两条线的发展也比较平衡,SUV市场面临广汽、长城等车企的强大压力,长安在中国品牌阵营中的表现不如前两年耀眼。尤其是当吉利的博瑞在B级车市场站稳脚跟,吉利推出LYNK&CO、长城推出WEY,长城和广汽率先冲击15万元以上SUV市场的时候,长安的“低调”就显得不平常了。
也许是为了给外界的期盼一个“交代”,长安在广州车展发布了CS95。但CS95一经发布,却引起很多人对其外观的吐槽,包括我。在我看来,长安CS95也许意味着长安在造型设计上相比中国品牌竞争对手的优势已经丧失。且不说吉利“博”家族给人的惊艳,就从外观而言,个人觉得传祺GS8比CS95更符合潮流。这就是我对长安的一点小失望。历经6年,长安CS95的定型车还没有一开始发布的样子好看。当然,外观这个东西,主观性太强,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我真心希望自己的看法错误。
不过,抛开外观,长安CS95所反映出来的其它方面依然让人满意。
首先,CS95搭载的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正向研发的中国品牌2.0T发动机。多次跳票、历经6年,CS95还没有上市,不知道是不是也因为要等待这台发动机的技术成熟。相比上汽、吉利等,长安作为没有外援支持的中国品牌的优秀代表,虽然在自主研发这条路上走得很艰难,但一直在努力,不但没有落后任何竞争对手,在很多方面还依然处于中国品牌的领跑者地位。
其次,实车静态体验,CS95的产品做工水平,尤其是产品品质的精细度,反映出长安的“造车”功底在中国品牌中依然领先。CS95多次跳票,相比某些中国品牌一两年一个大改款,两三年一个全新车型,显然长安的造车态度更加靠谱,长安对市场、对汽车心存敬畏。并不是说两三年就搞不出来一个新产品,某些车企的新车研发甚至压缩到一年半,不过毫无疑问是一台山寨产品,而且产品品质真的是非常之不可描述。正所谓慢工出细活,两三年就搞出来的全新车型,相比5、6年打磨出来的产品,显然后者的产品品质更值得我们信赖。
总之,我个人对长安在品牌向上、造型设计等方面相比其它中国品牌的“落后”有点小失望。但梳理长安的发展历程,以及从新品本身所透露出的研发、制造等水平,长安依然让我们放心。一如原来所言,长安就像中国汽车江湖中的少林、武当,相比竞争对手没有奇招、少有新意,但内功深厚、底蕴悠长,走得不快,但走得够稳。明年,长安将有一系列全新车型上市,是否会成为长安造车3.0时代的新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挥不去的怀念!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每到此时都格外怀念已去世的父亲,算起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
记得当时父亲由于创业失败,经济拮据,生活很是清贫,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当我从苏州单位回家看望老人时,发现他们的午饭就是泡面加一碗煮了又煮,已经发黄的蚕豆,瞬间心如刀绞,感叹人生的大起大落,变幻无常。临走前,我建议他去外贸公司看看,能不能接上一些外贸的活,因为苏州这边很多人做外贸,生意做的很好。
等到年底再次回家时,发现老爸交了一个70多岁的美国老头朋友,询问后得知,原来这是老爸新的老板,离婚后一人来中国创业,在中国找了个英语老师重组了家庭,做外贸生意。而且我发现,老爸的精神状态又恢复到了以前充满干劲的样子,因为老美聘他做了总工程师。一些难忘的回忆由此展开:
事件一:记得有一次饭局,老美请客,席间他发出了灵魂之问,“为什么在中国,像我老爸这样,人品好,技术好,有文化的人,家里却破破烂烂,六十多岁了还没有汽车,整天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而到乡下企业去下订单时,那些企业的老板,无论在气质,技术,修养上都比不上我老爸,却开着宝马奔驰?”连问了好几个为什么,然后又补充道“像你老爸这样的人如果在美国,早就是百万富翁了!” 我们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事件二:饭局后过了一个多星期,老美买了辆崭新的长安CM8直接开家里,送给我老爸。老爸很为难,“我就算能开也养不起啊!”,结果车挂老美公司,费用公司出,车还是我爸开。
事件三:有一次,中美两个老头约好去老美家楼下会合,一起去下面镇上的企业考察下订单。结果老爸到了楼下,老美正和他老婆吵架,我老爸愣是在楼下干等了半个多小时,结果我爸那暴脾气又上来了,老美也不是好惹的主,两人在楼下又吵了一架。我也很纳闷,一个讲英语,一个一口的常州话,这两老头是咋吵的呢?吵累了,两人又开开心心的去吃陈娟火锅了,还要吃辣的!下订单,那是下午的事了。
事件四:我父亲告诉我,就是那次吃火锅,老美又问问题了。但这次让我听了很生气。老美问“你们中国这么大,经济这么好,为啥还要搞这么多军队,弄这么多武器,有谁会来打你们啊?” ,可见,霸权思维不仅仅是美国政客特有,其国民也一样,是藏在基因里的。
事件五:父亲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老美来家里看望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告诉我爸“你设计的那款烧汽油的机车,已经卖到美国了,而且还被好莱坞的一个大导演看中,拿去做一部大片的道具,等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时候,我请你去看!”父亲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
父亲过世后,老美发出感叹,在中国我再也找不到像你老爸这样的人了!又过了一年,老美带着老婆回美国定居了。
模仿到原创:并非一帆风顺的自主之路 长安汽车发展史(下)
文/懂车帝报道 车轶
【懂车帝原创 历史】走上合资之路的长安汽车并没有忘记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在1990-2010年这个时期的长安自主品牌汽车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合资技术的影子。虽然集成了多家外资汽车的技术,可长安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微车起步 逐步走向自主研发之路
长安牌SC112微型厢式货车为长安汽车迅速的攻占了市场,90年代中期,长安汽车的微型厢式货车逐渐坐稳该市场一哥的位置,而为长安汽车配套的发动机工厂——江陵厂也因为高销量的长安微车,利润逐年提升。对于两家老国企来说,分不如和,遂于1995年正式合并为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10月13日,成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此时的长安已经与日本铃木汽车开始合作生产奥拓型汽车了,借助自己合作伙伴的力量,长安汽车很容易的就拿到了铃木Carry汽车的相关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长安之星这款真正帮助长安自主品牌打开销量的汽车。
按照前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陈久长的话来说,长安之星火的不是没有道理,而是火的太快了。长安之星与当时的竞品相比,第一次有了“车头”,而没有再采用平头设计,这让微车首次能够通过碰撞测试。
然而长安之星依旧是依靠铃木的技术完成的产品,长安需要走自主研发之路,进而才能冲击乘用车市场,因此,第一台独立的整车研究项目CM8就交到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所手中。CM8项目选择了意大利的一家设计公司主导造型到工程化设计的工作任务,而长安自己则全程协助与学习。
CM8项目的成功让长安更新了造车的工艺流程,同时也让长安汽车体会到了国际化合作的重要性。在继续投入研发的同时,2003年长安汽车在意大利都灵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外汽车设计中心——长安汽车欧洲设计中心。
梦幻开局但路程坎坷
在意大利建立海外汽车研究中心之后,长安汽车便开始酝酿它的第一个轿车项目——奔奔。为了稳妥起见,奔奔的造型设计并没有交给刚成立的都灵汽车设计中心,而是交给了CM8项目的海外合作伙伴,而长安自己则负责做好市场的前期调研。
I.D.E.A
2006年7月,长安汽车公布其自主品牌轿车发展战略,宣告正式进军轿车领域,同年11月便宣布长安旗下首款自主研发的轿车奔奔正式上市。这款车售价仅为3.98至4.88万元,极大的拉低了私家车的起售价,而时尚的外形设计则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长安奔奔的质量在当时可以说非常对得起3.98万元的起售价,为了量产长安的一款轿车,长安汽车在渝北建立了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工厂,增强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奔奔的成功让长安汽车开始错误的估计了市场,其后来于2007年推出的长安杰勋,因为其MPV的模糊定位,并不被市场所接受。2008年推出的长安志翔又再一次因为市场宣发不到位而折戟,这两台车则为长安的自主品牌之路泼了冷水。
不过此时的长安集团正与多家外资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资生产的汽车在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让长安逐步的认识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车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长安于2009年推出了长安悦翔。
长安悦翔借助了当时国内市场火热的马自达3的市场定位与造型设计,很快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毕竟用较低的售价就能获得与合资车相似的外形设计与性能,对当时消费能力不是很强的中国百姓来说,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后来推出的CX30也是借鉴了福克斯的外形设计,并获得了成功。
换车标 走向真正自主之路
从合作伙伴那里取经,终究不是长久之路,长安汽车需要有自己的设计风格。2010年10月31日,长安汽车发布其全新品牌战略和四大品牌标识,长安乘用车的标识由“盾牌型”变更为“羊角型”,代表成为汽车行业“领头羊”的决心。
换标后的长安汽车开始发力新产品,一方面长安汽车斥资投入研发,建成长安汽车碰撞试验室、英国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开始将研发成果投入新车的生产与制造中。
2010年在CX20基础上推出的换标车型以及后来在马自达3星骋造型基础上推出的悦翔V5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肯定,换标后的长安汽车一直到2012年推出CS35才算真正原创成功,2013年推出CS75则让长安汽车赶上了SUV的热潮,长安CS系列逐步的为人们所知。
如今的长安正在发力自动驾驶技术,旗下搭载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睿骋车型成为了第一个实现了2000公里自动驾驶长距离测试的自主品牌,而热销的CS75也在2019年迎来了全新换代车型,销量逐步逼近SUV销量冠军哈弗H6。
编辑总结:
从引进技术生产到向合作伙伴取经,长安汽车的自主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其中也经历不少失败。不过如今的长安自主品牌销量已经超过其部分合资伙伴的产品销量,未来可期。当然,对于长安来说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着困难与未知,期待我们共同见证长安汽车腾飞的那一天。
从未有过迟疑,记牵手小白半年有感
不知不觉提车半年多了,今天想着发个作业。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各位凑合看吧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对车的认识,记得上小学的时候 当时校长的妹夫开的就是一辆桑塔纳,那个时候也不认识什么车。感觉那个有棱有角 比例协调 有板有面的就是一辆好车!到后来 高中的时候和同桌盘算着以后会买什么车 当时我就想先买个长安的CM8 不要笑我 感觉当时那车就不错 很时尚!慢慢上大学了,对自己对车都有了新的认知 So飞度就成了我潜在的人生第一辆车候选 原因很简单便宜、省油 空间大!至于后来放弃了Fit 就不多说了~
下面进入正题 朗行 我也不记得第一次是在哪看见的,可能是街上 反正当时就觉这车很帅气!特别是侧颜 一下就把其他备选抛诸脑后 从此心中就坚定非朗行不爱~接下来就是看车试车。
Now Lavida show
提车大半年了 小白表现妥妥的!未来的路 小白与我同行
首保排队中
改革开放40年,长安汽车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也是一个开启全新篇章的年份。过去4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交通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两条腿走路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到小汽车,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中国从自行车大国向汽车大国的转变。作为中国品牌汽车领导者,长安汽车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初期调整结构,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中国汽车产品资源匮乏、品种单一、货车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结构非常不合理。60、70年代,因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内汽车主要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内汽车工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出现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
1984年,紧跟改革开放步伐的长安汽车从“吃皇粮”的军品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开启了第一次创业——“军转民”,在当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小型汽车,弥补了市场空白。经过不断的奋斗发展,长安汽车成为当前唯一一家“军转民”至汽车产业并存活的央企。
创业初期,长安汽车为了引进技术,只能与铃木合作。由于技术受制于人,长安汽车处处都受到外企掣肘。80年代,长安欲与福特洽谈合资建厂,铃木方面闻听此事后单方面撕毁双方合同,企图断绝长安赖以生存的根本。此次蒙羞使得长安汽车明白,未来必须走自主创新、自己掌握技术这条路,倚仗外援将永远无法赢得尊重,唯有自强自立,才能改变自主品牌处处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
国内车企大力发展,加入世贸迎接全球化浪潮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国家开始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并且大力支持国内车企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技术引进、合资经营,长安汽车推出了自主品牌商用车明星产品“长安之星”,成就中国商用车界一段不老的品质传奇。1999年,长安之星在清华大学完成“挽救中国微车命运的第一撞”,成为首款通过安全碰撞测试的微车。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全球化浪潮。受此影响,中国车企开始通过收购国外汽车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在此期间,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的生产技术大大提升,新车型层出不穷,汽车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汽车进入“井喷”时期。
2004年,长安汽车推出了中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长安CM8。2006年,经过多年技术积累的长安汽车瞄准市场机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开启了进军乘用车市场的第二次创业,并且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成为了第一个销量超百万的自主车企。另外,历经坎坷的长安汽车深知技术的领先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当年就成立了意大利设计中心,之后也在不断投入构建完善研发体系,布局全球。
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勇立汽车“新四化”潮头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千万,以1379万辆的成绩排名全球第一,长安汽车在这一年跻身成为中国汽车四大集团之一。到2017年,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长安汽车也在这些年发展迅猛——2014年,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产销累计突破1000万辆,成为第一家跨入“千万俱乐部”的中国品牌;2016年, 长安汽车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开启了自主品牌向外资品牌的赶超脚步。
在全球汽车“新四化”浪潮中,作为中国品牌领导者的长安汽车更是做出了表率,于今年4月23日正式启动了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引领智能出行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公司向转型,向着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迈进。
此外,在第三次创新创业的战略指导下,先后启动新能源战略“香格里拉计划”和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计划”的长安汽车将抓住“新四化”的变革机遇,全面发力,为中国自主品牌 “弯道超车”国外车企积蓄力量。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长安汽车在每个关键节点都选择了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潮流。如今,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中国汽车市场,长安汽车将以归零的创业心态砥砺前行,为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而奋斗。
长安汽车:中国首个年销量过百万的自主品牌丨70周年特别策划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70载光阴,我国汽车产业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70年间,我国汽车年销量接连突破百万、千万,直至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70年间,我国汽车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更迭;70年间,我国已成为入选“世界500强”车企数量最多的国家;70年间,我国汽车产业逐步开放,消费活跃、市场欣欣向荣……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亿欧汽车特推出“新中国70周年之汽车产业”系列文章,回顾我国汽车产业走向辉煌的重要节点。
作者丨丁唯一
编辑丨张宇喆
2009年,长安汽车以142.5万辆的自主产销量成为中国首个产销过百万的中国车企。 2015年12月,长安汽车乘用车年度销量突破100万大关。长安汽车创下的第一个中国品牌历史上的”双百万“记录,自此拉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历史洪潮中的长安
事实上,长安在历史洪潮中,已经渡过了157年。长安汽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62年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上海洋炮局。
1958年,为响应中央“军民结合,学会两套本领”的生产方针,在没有资金、没有机床和模具的窘境下,用锤子敲出了中国首辆越野车——长江牌46型越野车。
1979年4月,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鼓励军工企业利用富余生产力生产民用产品。军转民,长安汽车的第一次“创业”开始了。
80年代初,长安汽车生产厂和日本铃木公司正式签订技术贸易合作协定书,进行微型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的合作,长安从此正式进入汽车领域,实现了0到1的突破。
1984年11月15日,第一批长安牌SC112微型厢式货车和SC110微型载货汽车正式下线,标志着这家企业正式从军工企业转型为民用车生产企业。即使已有100余年历史,彼时的长安汽车在造车方面依然停留在“蹒跚学步”的阶段。
2004年,长安汽车开启了第二次创业,进军乘用车。当年,该公司推出中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汽车——长安CM8。这款微型多功能汽车的推出,标志其成为率先走上自主研发之路中国车企之一。
2006年,长安奔奔下线,这是长安汽车推出的首款自主品牌轿车,从发动机到外型设计全部为自主研发。而奔奔的上市,也改变了当时微型车市场中奇瑞QQ一枝独秀的状况。
2009年,在入围世界车企产量排行榜25强的中国汽车厂商中,长安汽车成为唯一一家实际产量过百万辆的车企,达到了142.5万辆。而中国四大车企集团中的其他三强———上汽、一汽、东风三家自主产量共计仅170万辆左右。
在2012年全球汽车品牌销量排名中,长安汽车以122万辆的成绩,位列全球第14位,同时也开始领跑中国自主品牌。长安自主品牌销量快速增长带动整个集团在 2012-2016 年实现营业收入一路上扬。
1991年1月,全国汽车工作会议召开,明确行业调整的重点是从载货汽车转到轿车上来。第二代“合资潮”中,长安汽车也加入了进来。
1993年,长安汽车和铃木汽车成立长安铃木。长安铃木专注于小排量市场,推出微型车奥拓。2009年,长安铃木全年销量首次突破15万辆,2010年、2011年长安铃木延续上涨的势头,全年销量分别达到20万辆和22万辆,被称“小车之王”。
2001年,长安汽车和福特汽车共同出资成立长安福特。长安丰富的产品线,成为了其取得连续增长的基石。从净利润构成来看,长安福特一直是主力军,2016 年净利润达到高峰实现 181.7 亿元。自2010年至2016年,长安福特的销量一直稳步增长,在2016年时,仅长安福特的年销量就达到95.7万辆。
2006年瑞典沃尔沃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授权给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以福克斯生产线生产沃尔沃S40、S60和S80车型。
合资潮的本意是用中国的市场换技术,而长安却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完全依赖合资企业。自2006年开始,长安汽车集团开始了立足自我的自主创新之路,凭借自身研发优势,重新定位其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战略。在2016年,时任长安汽车总裁的朱华荣曾表示,“虽然在造车理念、造车体系,还是人才培养方面,外方人员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利益。但是,真正像开发流程这样的关键核心,我们是学不到的,也是拿不来的。”因此,自主开发也一直是长安的核心。
2015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突破100万辆,达到100.7万辆,占长安集团销量的36.26%,同比增长30.9%。净利润同比上涨23%~33.6%,达到93亿~101亿元,自主品牌实现扭亏为盈。2016年,长安自主品牌全年销量171.8万辆,同比增长27.6%。在长安集团306.3万辆的总销量中,自主品牌份额已超越合资品牌,占比56%,成为唯一一家自主品牌占比过半的整车企业。
长期以来,长安汽车坚持把每年销售收入的5%用于研发。从2016年到2018年,长安汽车的研发投入从32亿元增加到了38亿元。而在自主轿车发展初期,长安汽车针对这部分业务的研发投入比例更高,达到20%到30%。作为对比,该公司“十五”期间的累计投入为40亿元,而到了“十一五”期间,这一数字增长至120亿元,整整多了两倍。
面对未来,长安的“第三次创业”
曾经的“自主一哥”长安,貌似也没能躲过这一场车市龙卷风。2017年车市低迷之际,加之微型车市场急速缩水,而其他自主品牌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则抓住了SUV的浪潮机遇,长安汽车终究让出了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宝座。继2017年走下坡路之后,2018年长安汽车销量继续下滑,自主品牌销量87.4万辆,同比下滑22.5%。
汽车消费的不断升级让曾经的“小车之王”长安铃木倍显落寞,微型车市场逐年萎缩,长安铃木则错失了在SUV市场的抢占先机。2018年,长安铃木全年销量为4.1万辆,同比下降51.2%,市场地位逐渐边缘化。
2018年4月,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高调宣布了该公司的“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标志着长安向新四化的转型之路开始。
在2017年10月,长安汽车就曾发布“香格里拉计划”,旨在2025年将停售传统燃油汽车,同时布局轿车、 SUV、MPV、卡车、厢式货车五种形态产品,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将进入全新阶段。2018 年 5 月长安汽车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长安新能源。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长安将与蔚来汽车、博世集团、宁德时代、滴滴、BAT等战略伙伴合作,完成在电池能量密度研究、充电方式、电池成本控制等多领域研发。
在传统主机厂纷纷入局智能驾驶时,长安汽车也显得尤为积极。长安自己创立研究院推进自动驾驶之余,还加入了参与了百度阿波罗计划并与阿里合作组建AI及车载应用的联合实验室。
BAT中,和长安合作最紧密的是腾讯,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梧桐车联”。而搭载腾讯车联网系统的长安CS35PLUS于去年在广州车展量产上市。今年9月亮相成都车展的长安CS75PLUS也打在了梧桐车联的智能网联系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安SUV的主力车型,CS75PLUS上市仅19天就收获了一万多的订单。
在自动驾驶领域,长安已经量产的车型搭载的是L2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当下,面临汽车产业的变革,长安的转型之路也许依然艰辛。但是经历过两次坎坷却成功的创业,长安的第三次创业之路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