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暴雪后找车全靠手扒开雪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我国黑龙江省遭遇历史性暴风雪,给不少市民出行带来极大困扰。 为了应对这种恶劣天气,市民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挖掘寻找合适的交通工具。
由于大雪影响,多条道路封闭,公共交通停止运行,市民只能自行寻找合适的出行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挖坑就成了很多市民找车的有效手段。 他们用铲子、铲子等工具在街道上甚至路中间挖出可行驶的汽车来解决出行需求。
挖掘机成为哈尔滨应对大雪的一大特色。 许多市民通过在冰天雪地里挖车解决了出行问题,为城市交通做出了贡献。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粗暴,但却体现了哈尔滨市民的智慧和努力,也展现了我们国家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团结和决心。
那天早上,张先生像往常一样出去上班。 然而,当他走到地铁站时,却发现自己的车不见了。 他很快联系了同事,同事告诉他,他找了好几个小时的车,但没有找到。 于是,张先生决定手动搜车。 他开始在雪域里慢慢搜寻,并用手机记录了寻找汽车的过程。
他先在汽车消失的雪堆里挖了挖,看看能否找到汽车的踪迹。 然后,他又在周围的雪堆里寻找,还是没有找到。 最后,他来到了地铁站附近的一片大雪堆前,开始用手犁开雪堆,逐渐清除了一些痕迹。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张先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车。 他看着车上的积雪,深吸了一口气,表示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最终还是值得的。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黑龙江暴雪后找车全靠手扒开雪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我国黑龙江省遭遇历史性暴风雪,给不少市民出行带来极大困扰。 为了应对这种恶劣天气,市民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挖掘寻找合适的交通工具。
由于大雪影响,多条道路封闭,公共交通停止运行,市民只能自行寻找合适的出行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挖坑就成了很多市民找车的有效手段。 他们用铲子、铲子等工具在街道上甚至路中间挖出可行驶的汽车来解决出行需求。
挖掘机成为哈尔滨应对大雪的一大特色。 许多市民通过在冰天雪地里挖车解决了出行问题,为城市交通做出了贡献。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粗暴,但却体现了哈尔滨市民的智慧和努力,也展现了我们国家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团结和决心。
那天早上,张先生像往常一样出去上班。 然而,当他走到地铁站时,却发现自己的车不见了。 他很快联系了同事,同事告诉他,他找了好几个小时的车,但没有找到。 于是,张先生决定手动搜车。 他开始在雪域里慢慢搜寻,并用手机记录了寻找汽车的过程。
他先在汽车消失的雪堆里挖了挖,看看能否找到汽车的踪迹。 然后,他又在周围的雪堆里寻找,还是没有找到。 最后,他来到了地铁站附近的一片大雪堆前,开始用手犁开雪堆,逐渐清除了一些痕迹。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张先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车。 他看着车上的积雪,深吸了一口气,表示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最终还是值得的。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河池龙江二桥临时开通,已封闭施工维修近一年
1月20日,河池市市政管理局、市交警支队宜州大队发布通告,经过近一年的维修,河池市宜州区龙江二桥将于22日至2月10日临时开放通行。
2019年1月,市民经过河池市宜州区龙江二桥时发现,桥面多处损坏,其中有一处的混凝土已经掉落露出窟窿。本报报道此事后,当地政府部门于当天下午封闭桥面并进行维修。(此前报道)
图片显示,该桥面有多处坑洼,一些混凝土已经开裂。其中,桥梁南面一坑洼处混凝土掉落,露出几根钢筋和一个巴掌大的窟窿。透过窟窿,可以看到桥下的龙江水。
经过近一年的封闭施工,20日,当地交警部门发布临时开通通告。
通告称,为缓解春节期间宜州城区道路通行压力,经宜州区人民政府同意,决定临时开通龙江二桥作为交通分流通道。临时开通时间:2020年1月22日8时至2月10日24时。
龙江二桥临时开通期间,只允许小型汽车、三轮车、二轮车及行人通行,禁止货运汽车、大客车等其他车辆通行。桥面路段通行车辆限速20公里/小时,限宽2.5米,限高2.2米,限重5吨。
此外,部门提醒,禁止行人在桥面上停留、攀爬围挡设施。
图为堵车长流。
此外,在车流高峰期或出现特殊情况,龙江一桥实行由南往北单向通行措施,禁止车辆(二轮车、公交车除外)由北往南行驶,龙江二桥相应地实行由北往南单向通行措施,禁止车辆由南往北行驶(二轮车除外),请遵照现场工作人员指挥通行。
由城北往返城南、柳州方向的小型汽车可以选择龙江三桥-临时通道-龙溪路东段(关口至配件厂)通行。
编辑丨刘冬妮 实习生 庞力凤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黑龙江一商务车挂“牛B”车牌上路,交警:涉事驾驶员已找到,正调查处理
极目新闻记者 杜光然
6月8日,网友发布视频称,黑龙江佳木斯有一辆车悬挂“牛BAS8888”的车牌上路行驶。9日上午,当地交警支队工作人员回应称,涉事驾驶员已找到,正在调查处理。
视频显示,一辆黑色MPV悬挂“牛BAS8888”号牌在马路上行驶,随后左拐转向。记者查询发现,该车出现的位置在佳木斯红旗装饰建材家具广场附近,且佳木斯车牌开头是“黑D”,其他省份也没有以“牛”字开头的车牌。
奇葩车牌 来源:视频截图
9日上午,佳木斯郊区交警大队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已经接到此事反馈。
佳木斯市交警支队工作人员表示,8日晚,交警已经锁定并找到了涉事驾驶员,正在调查处理。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上世纪就出口沙特,如今渐入尘埃,带您认识龙江客车品牌历史沿革
提及黑龙江省汽车工业产业变革及发展,客车改装及制造是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江客车品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1年8月成立的黑龙江省运输公司哈尔滨汽车修配厂。彼时,汽车修理业随简政放权、政企分离的精神指示逐步下放到市场,考虑公路客运实际需求的汽车制造业陆续获得发展。1964年,全省干线公路已达5071.7公里,而公路客运车辆总计仅250台,供需矛盾突出。有鉴于此,黑龙江省交通厅指派直属的哈尔滨汽车修配厂带头开始了长途客运汽车试制、改装及生产工作。同年年末,在住建部、交通部统一定型的技术指导下,利用CA10B汽车底盘改装的JT660型长途客车(90马力,35座)问世,也就此拉开了黑龙江省长途客运汽车生产的序幕。
由于企业生产制造设备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初期年产量仅15台,仍难以满足黑龙江省客运用车的迫切需求。生产初期,企业仅有四十年代的机加设备54台,锻造机具3台,技术人员仅11名,其中能够从事汽车设计工作的员工仅1名。该厂在充分分析认识产能低下原因后,于1966年采购冲压、剪切设备并自制一台126吨摩擦压力机用于客车骨架制件,大幅提高产能,当年即生产客车28台。
1973年,随着长途客车产品第一次改型工作的推进,哈尔滨汽车修配厂改建体制,更名为“黑龙江省交通局客车装配厂”,在特殊时期下逐步恢复生产秩序,使同年年产量达到49台。1975年,为适应交通部计划产品改型,该厂在历经五个月的工装模具改造后,转入JT661型换代产品的生产。
图1 1980年6月生产的JT661型客车
1.重型柴油大客车的问世与改进
1971年,黑龙江省司法厅劳改局下属的泰莱县新生机械厂在黄河150型8吨载重汽车基础上,完成了龙江牌LJ150型载重汽车的试制任务,并于1972年更名为黑龙江汽车制造厂。在该厂的努力下,LJ150型载货汽车衍生出LJ350型自卸汽车及LJ680型客车三类底盘型号,客车底盘产品上报并用于交通部统一定型的重型柴油大客车改装。
1979年,黑龙江客车厂即利用LJ680型客车底盘,完成采用6120QK型发动机的龙江牌JT680型重型柴油客车的试制工作,并于次年投入生产。JT680型客车投放市场后,用户反馈转向机较沉、接近角及离去角较大等欠缺,工厂组织员工对国外大型汽车操纵机构展开研究,较快试制成功液压传动式起车转向机并投入改型使用。此外,黑龙江客车厂还与省内外十几家企业建立联营协作,确保了协作配套件质量。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利用电测电算结果改进骨架设计与焊接质量,实现行驶20万公里无断裂。
图2-4 历经多次改型的龙江JT680重型柴油客车
在对客车改装及制造技术不断革新的进程中,黑龙江客车厂生产的JT680客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并针对客户意见及市场需求进行持续改型。自1981年以来,JT680型重型柴油客车保持交通部及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并连续六年获得交通部公路客车质量检查评比第一名,黑龙江客车厂也成为交通部公路客车生产重点企业,并以成员厂身份加入中国公路客车挂车联营公司。
图5-6 龙江JT680D型长途客车及JT662D型机关团体客车(1992.9)
从7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调研中,黑龙江客车厂意识到国营专业运输系统的长途客车由于资金问题难以更新换代,但面向多样化需求的社会团体用车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981年起,该厂对原有JT661及JT680型客车进行换代升级,考虑城市用户需求,在新产品内部及和外形装饰方面做较大改进,安装高靠背座椅和铝质型材推拉窗,增加收录机音响设备及其他装饰件,并在外表喷漆图案方面加以创新,于1982年正式推出JT662D及JT680D型产品,占领了城市销售市场。JT662D型大客车采用EQ140S5A型客车底盘改装,首次引入矩形管骨架;1986年,又对JT662系列客车做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1984年,该厂针对JT680D型重型柴油客车作出较大改进,取消车顶行李架,设置侧边及车尾行李舱,成功试制JT680E型长途客车。JT680D/E型客车一直作为黑龙江客车厂的主要产品,该车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在产品发展末期,黑龙江客车厂为该车型系列小批量试装SX6121型三类客车底盘,并投入团体旅游及城市公交客运中。上世纪90年代初震惊全国的王洪成“水变油”骗局,即是在哈尔滨联运公交67路的该款车型中展开。
图7 上世纪90年代初“水变油”骗局中成为主角的龙江JT680D型客车
随着企业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入,黑龙江汽车厂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其焊接工艺、制件模具化及机械化水平达到全行业领先地位,也使其经济效益获得持续大幅度增长,在80年代初期到中期行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产值、产量等主要指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1984年,黑龙江客车厂荣获国家经委“全国交通工业战线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奖”和交通部“全国交通工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奖。
图8-9 换装SX681底盘的JT680系列客车
2.“引进来”和“走出去”
1978至1985年间,我国公路客车装配制造能力在交通部的统一牵头部署下稳步发展,对豪华大客车的研制与改进也逐步推进。1984年,交通部组织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与大连客车厂合作开发以JTKD-2型专用客车底盘为基础的JT1118H型后置卧式发动机大客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汽车系与扬州客车厂联合开发的JS1014H型后置柴油大客车,无论整车造型及总体设计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标志着中国客车产品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图10-11 龙江客车生产车间内景及LJ110C14H龙江-伊卡路斯豪华大客车内景
然而,时年的中国客车工业仍以改进和仿制为主要工作内容,底盘及附件整体发展较慢。面对国内公路及团体客运市场的迫切需求,部分有条件的客车企业开始引入日本、匈牙利及南斯拉夫的车身制造和装配技术或部分总成的制造技术,如丹东汽车制造厂引进的采用三菱6D22-DA发动机的MP518NLAD型大客车,最大功率可达157.7KW,及无锡汽车制造厂引进南斯拉夫法普-费莫斯汽车公司的桑诺斯牌S411型大客车。
进入1985年,交通部举办“全国交通工业新产品及科技成果展览会”,指派大连客车厂、黑龙江客车厂、四川省客车厂及广东省客车厂等生产企业,引进匈牙利底盘装配高级客车并选送产品。其中,黑龙江客车厂引进匈牙利伊卡路斯256客车底盘及拉鲍-MAN后置卧式柴油发动机改装LJ110C14H型豪华客车,车长10.99米,最大功率192马力;以及匈牙利却贝尔257.D12客车底盘及拉鲍-MAN D2156HM6发动机改装LJ110C15型豪华客车,最大功率200马力。两款豪华客车首次采用预应力涨拉蒙皮技术,车身光滑、平整,方基调的整车造型也具备当代国际风格;两款车型载客人数可达43人,并设置侧边行李仓。这两款豪华客车获得当年展会金杯奖。
图12-14 LJ111C15及LJ110C14H客车(上右为龙江-伊卡路斯LJ110C14H豪华客车)
至此,黑龙江客车厂形成了以JT662\JT680、LJ111C15及LJ110C14H为主要产品的4个品类9个产品的主要格局。1986年,黑龙江客车厂在LJ110C14H车型外观设计基础上,改装东风杭汽HZ140T1客车底盘,推出LJ97Y10型中型团体客车(四位编码LJ6970Q06)。该车型历经数次外观改款,生产周期一直持续至21世纪,也由此成为黑龙江客车厂推广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产品系列之一。在全国首届推选国产车活动中,该车型被评为’92消费者信得过金奖产品。进入90年代中期,黑龙江客车厂又在LJ6970Q06客车设计基础上,取消后乘客门,选用HZ1110WKT型客车底盘,改装LJ6971WPQ06型卧铺客车。该车型于1996年投放至哈尔滨至宝清客运班线,用户反响良好,上座率90%以上,一年内即收回购置成本。
图15-16 LJ97Y10及LJK6960型机关团体客车
进入90年代末期,该厂又在LJ97Y10型客车基础上,针对不同客车底盘进行动力适配,选用一汽CA6960D83底盘,于1999年3月设计生产LJK6960型团体旅游客车。该车选用英国 AP 公司技术生产的单片干式膜片弹簧离合器, 开式双万向节传动轴, 整体锻钢工字梁前桥, 整体冲压焊接后桥, 全浮式半轴, 行星齿轮差速器, 渐变刚性少片钢板弹簧并带有双向作用筒式液力减振器的前后悬架,双管路真空助力液压制动系统及双腔下吸分动式化油器,提高整车的驾驶舒适性、 行驶可靠性和排放性能。
在历经80年代引进匈牙利客车底盘生产豪华大客车之后,该厂意识到,学习国外先进客车设计及制造技术是补足豪华客车生产短板的重要方式。1993年11月,黑龙江客车厂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合资成立龙日客车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高档豪华型客车。龙日客车是日野在中国市场直接投资组建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引进了先进生产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模式。该厂采用日野动力开发的龙日LJ6980CH12型中型旅游客车,在东风杭汽HZ110WKR2底盘基础上,选用日本W06E发动机及LF06E六档变速器,最大功率达121.4KW,最大爬坡度33.3%,最高速度99.2km/h,整体水平与匈牙利IKARUS 256相当。试验表明该车型在不同工况下均具有不错的动力性能,解决了国产旅游客车由于缺乏高性能的发动机导致动力性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问题。
图17-18 龙江-日野豪华旅游客车LJ6980CH12
在广泛吸取世界先进豪华客车制造经验及技术的同时,黑龙江客车厂也根据不同需求不断拓展产品线,并凭借良好的口碑和性能实现多个车型向多个国家的出口,完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路线。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黑龙江客车厂还设计研发采用SX681底盘、装配SX6130Q发动机的LJ115Y14HK型旅游客车,LJ6620轻型客车及采用无锡柴油机厂6110B后置柴油发动机的LJ6980CH11中型团体客车等,多种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1988年,在全国大客车滞销的严峻形势下,该厂生产的JT662及JT680型大客车首批次4台出口苏联,在当年秋季广交会上,LJ97Y10型团体客车与沙特阿拉伯签约出口。在1989年春天菲律宾举行的进口客车国际招标中,该厂与菲方签订了190台的供货合同,并在当年完成出口55台,开创了我国大型客车批量出口的先河。此外,黑龙江客车厂产品还出口独联体、朝鲜及缅甸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中汽总公司授予的“七五”期间国家汽车出口先进企业称号。
图19-20 LJ6980CH11型旅游客车及改款的LJ97Y10型客车
3.变革与没落
在“七五”时期,改革规划、统一管理等问题就已经开始制约黑龙江客车厂的发展。时年,已划归至哈尔滨市交通局的黑龙江客车厂,在体制内缺乏前瞻意识与大局意识,以系统内部为重点考虑技术改革与自身发展问题,严重的部门保护主义政策使哈尔滨市汽车工业呈现散、乱、差等特点。黑龙江客车厂在1989年全市汽车行业统一规划市将其划归市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这一隶属关系变更导致交通部立即取消了对黑龙江客车厂的计划内底盘客车供应,导致其直接经济损失达30万元;迫于经济效益的考虑,黑龙江客车厂又被重新划归回市交通局。由于市交通局缺乏对该类企业的统筹管理经验,企业面临的问题主管部门难以解决,这也导致技改资金投入不足等战略性失误,最终导致汽车生产工艺水平落后、工业专业化水平低,配件合格率仅有60%。1990年,海南省在黑龙江客车厂购买14台客车,刚出厂门就有两台调头返回修理,在送车过程中,还出现水箱漏水、油嘴漏油、电路不通等诸多问题,至1991年已有5台无法运行。
在“八五”时期,尽管黑龙江客车厂不断推陈出新,拓宽产品线并谋求与国际企业进行合资,同时与乡镇企业合办黑龙江客车改装厂生产农村客运用车,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投资分散,同时与隶属于国家建设部的哈尔滨市客车厂形成了两虎竞争、两败俱伤的局面,同时两个客车厂均未完成“八五”技术改造,造成生产制造水准落后、工人素质低下、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直接制约了客车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在同期的中国交通工业中,客车行业随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行开发的全面发展高潮,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全行业技术投资超过30亿元,部分骨干企业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汽车产业政策》指导下,中国第一个客车集团扬州亚星客车集团成立,1996年当年年产量即突破6000台,也涌现了如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客车厂等行业龙头企业,外部环境的巨变给黑龙江客车厂的自身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由于技术改造资金不到位,客车工业无力组织生产,技术力量流失,部分同行业企业已处于半停工停产状态,黑龙江客车厂的市场份额也急剧萎缩。面临外部竞争与内部改革的双重压力,1996年9月,哈尔滨市政府出面,由黑龙江客车厂兼并哈尔滨市客车厂,组建了哈尔滨龙港客车集团公司,品牌统一为“龙江”牌(以下简称龙江客车)。
图21-22 龙江牌双源无轨电车
合并后的龙江客车体量扩大,但却进一步增加了其企业负担。由于原哈尔滨市客车厂是国家定点生产城市客车的重点企业之一,这为龙江客车在城市公交领域打开了销路,龙江客车的工作重心也有机关团体客车及长途游览客车拓展到城市公交层面。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龙江客车与哈尔滨市公共汽车公司、公共电车工作合作开展了公共气电车设计研发与生产工作,以LJ97Y10外形为基础的双源无轨电车及斯太尔底盘无轨电车产品在哈尔滨市公共电车总公司部分线路上成功运营至2008年。2006年,龙江客车又推出LJK6120DD型纯电动客车,但并未获得销量。
图23-24 LJK6100GT型城市客车及LJK6105CH1型团体客车
然而,着眼于公共气电车制造的龙江客车,因缺乏竞争能力,错过了中国豪华公路客运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依赖城市公共气电车及少量机关团体客车生存的龙江客车在其改革发展道路上逐渐走入被动。自2004年始,龙江客车持续处于半停工停产状态,直至2007年底改制,由哈尔滨市柏佳经贸出资恢复生产。至此,象征着黑龙江省国有客车制造工业的黑龙江客车厂永远走入历史。
自2008年起至2010年,柏佳经贸主导下的龙江客车利用原有生产设备、场地,基于一汽CA6980D85-3型客车底盘改装10.5米级城市公交客车LJK6100GT,在哈尔滨市联运公交企业进行小范围推广销售,但因车型老旧、生产工艺差等问题,难以获得后续订单。随着原厂址迁移改造,龙江客车也随之停产。
图25-26 LJK6103Q双燃料豪华公共汽车及LJK6120DD纯电动环保城市客车
2012年,柏佳经贸将旗下龙江客车品牌转让给大庆蚨鼎集团(主要在大庆市从事汽车配件销售),以“鑫龙江”命名的龙江客车品牌重回公众视线,并连续出现在2012-2016年的哈尔滨市中俄贸易博览会(原哈洽会)上。由于缺乏必要生产设备及生产条件,该公司协调哈尔滨市平房区政府租借哈尔滨锅炉厂小部分用地,用于客车产品改装及生产。此时的龙江客车,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及发展空间,仅通过仿造或购买成熟车型产品的方式,获取少量推广机会。公司在2017年底交付最后20台LJK6100PBABEV1纯电动公交客车后,虽然还有新公告陆续申报,亦不再有下文。
图27-30 大庆蚨鼎集团龙江客车参加2015年中俄贸易博览会及其他部分产品
龙江客车的由盛至衰,可以看作是东北众多工业企业变革的缩影。伴随时代变革及发展,众多粗放型客车生产企业如同龙江客车一样走入了历史,留下的产品及一代人对这个品牌的回忆,也最终将化为尘埃。
图/文:孙笑云
黄河JN150的兄弟车型 南阳、江淮、龙江、湖南牌载重车都还记得吗
1960年4月15日,一个载入中国史册的日子,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型8吨载重汽车试制成功。在1959年,时任济南汽车制造厂厂长的刘德惠从交通厅要下来两辆斯柯达706系列样车,一辆拿来拆解,另一辆供设计者测绘画图,就这样,开始了黄河JN150的生产研发。
黄河JN150
为了生产JN150,厂里特地成立车间,自制百多台专用组合机床。终于在1960年4月试制出2辆8吨汽车,定名为黄河JN150,1962年,黄河JN150进行了2.5万公里路试,这次达到了预计目标。
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黄河JN150散落在全国各地,或被收藏、或被遗留在厂房角落。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其实是黄河JN150当年的那些兄弟们。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外形都与黄河JN150高度相似,发动机都采用相同的几款,载货车产品都以150系列命名。
南阳NY150/NY151系列载重汽车
南阳汽车制造厂是当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的其中之一,其生产的南阳牌NY150/NY151型与黄河JN150的外形几乎完全相同,发动机采用6120、6130或6135三种机型。
作为河南省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地,南阳汽车制造厂在1994年开始走下坡路,为了摆脱困境,南阳汽车制造厂的主管部门中国重型汽车工业集团与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签署了共同投资组件“河南恒通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协议,然而该公司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南阳汽车制造厂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湖南牌HN150载重汽车
湖南HN352自卸汽车
湖南重型汽车制造厂也是隶属于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所生产的湖南牌HN150/HN352自卸汽车同样也是采用的黄河JN150的相同技术。不过与黄河JN150在外观上有明显区别。尤其是车辆前大灯的设计,采用了相同大小的双圆灯。发动机的使用上,同样采用6120与6135柴油发动机。
龙江牌载重汽车由黑龙江汽车制造厂生产,龙江LJ150载重汽车它基本上就是黄河JN150的翻版,外形相同、发动机相同,如果把前脸蒙上这块保温人造革,估计很多人都会把它猜成黄河。
在内饰方面,除了方向盘中央的黄河字样换成了龙江,其余地方也都相同。
现在提起江淮重卡产品,很多人想到的也只是格尔发系列。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安徽淝河汽车厂所生产的江淮牌八吨载重车与七吨自卸车在安徽地区算是最常见的重卡产品。在外观上,江淮HF150与湖南牌HN150非常相似,都是采用的大小相同的4圆灯。但在细节上还是能够分别两车的区别,江淮HF150的转型灯是横的,而湖南HN150则是竖的。除此之外,江淮的商标以字母的形式标注在进气格栅之下,而湖南HN150则是与黄河JN150一样都是放在挡风玻璃下方。
回顾中国重型车的发展历史,总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车型与故事。纵然如今文章中的多数品牌都已经消失,但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品牌百花齐放的年代,也算是各位老司机记忆中的一部分。